對含有表面活性劑的廢水(以下簡稱表活廢水)進行了傅里葉紅外光譜分析(FTIR),結果表明,廢水中所含表面活性劑主要為環烷酸鈉。采用次氯酸鈣(Ca(ClO)2)和活性炭-Ni催化氧化處理,在Ca(ClO)2投加量為4 500 mg/L,活性炭-Ni投加量為7 000 mg/L時,反應90 min,出水COD為158.91 mg/L,去除率達62.92%。
催化氧化出水經沸石吸附處理,在pH為6.85,吸附時間為2 h,沸石投加量為17 g/L的條件下,吸附出水COD和油含量分別為88.92 mg/L和2.53 mg/L,去除率分別為45.65%和90.02%,均達到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(GB8978-1996)》的一級標準要求。催化劑活性炭-Ni和吸附劑沸石均具有較穩定的活性,在重復使用20次后,出水COD的去除率僅分別降低了1.16%和1.32%。
目前,我國許多油田已陸續進入二次采油的后期開發,原油產量遞減速度加快,經濟效益下降。為了提高水驅后剩余油的采收率,油田開發過程中大多進行三次采油。表面活性劑驅作為很重要的助劑,在三次采油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。為達到更高的采油率,表面活性劑的加量逐漸提高,致使采油廢水中的表面活性劑濃度日益增大。
掃一掃
掃一掃